镫的组词

镫字的常见组词有:马镫、截镫、窍镫弩、镫台、踏镫、立马追镫、马骑镫、鞭镫、命镫、镫骨、割镫、龛镫、华镫、窍镫黄华弩、鱼镫、明镫、镫里藏身、镫仗、镫花、镫锄、镫杖、镫火、镫棒、镫王、镫子、坠镫、玉镫、玉帖镫、渔镫、雁足镫、香镫、瓦镫、烧镫、认镫、青镫、料丝镫、糠镫、穅镫、荷镫、挂镫钱、石镫、传镫、拨镫法、镫、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、字的位置、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。

镫字相关信息

  • 拼音dèng
  • 部首
  • 总笔画17画
  • 统一码956B
  • 五笔QWGU
  • 仓颉OPNOT
  • 郑码PXJU
  • 四角82718

镫dèngㄉㄥˋ 挂在马鞍两旁的铁制脚踏:马~。~骨(听骨之一,形状像马镫)

含有镫的词语和解释

词语拼音/解释
镫里藏身 镫里藏身 一种骑术。骑在马上的人身体弯倒在马的一侧。
镫子 镫子 镫子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是dèng zǐ,是指挂在马鞍两侧的铁制脚踏。
镫火 镫火 镫火,读作dèng huǒ,汉语词语,是指古代油灯的火头。
镫杖 镫杖 镫杖,读作dèng zhàng,汉语词语,是指镫棒。
镫台 镫台 镫台,读作dèng tái,汉语词语,是指灯台,灯盏底座。
命镫 命镫 命镫,是一个汉语词汇,象征本命星的灯。
马镫 马镫 马镫是一对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,供骑马人在上马时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。马镫的作用不仅是帮助人上马,更主要的是在骑行时支撑骑马者的双脚,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骑马的优势,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骑马人的安全。最早的马镫是单边的,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演化成双边,进一步解放骑乘者的双手,它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历史。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,中国最迟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马镫,从西汉壁画中可见一斑。在没有成熟马镫的3世纪
挂镫钱 挂镫钱 挂镫钱(ɡuà dènɡ qián) 清 代宝泉局所铸的进呈内廷的优质钱币。 清 鲍康 《大钱图录》:“钱局岁十二月例精铸制钱若干缗呈进,谓之挂镫钱。”
马骑镫 见“马骑灯 ”。
坠镫 坠镫 坠镫,汉语词汇。 拼音:zhuì dèng, 注音:, 释义:表示对人敬仰,甘执贱役之意。
镫锄 镫锄 镫锄,是一个汉语词汇,dèng chú,,出自于明 徐光启《农政全书》。
传镫 传镫 亦作“传灯 ”。 1.佛家指传法。佛法犹如明灯,能破除迷暗,故称。 唐 崔颢 《赠怀一上人》诗:“传灯遍都邑,杖锡游王公。” 唐 刘禹锡 《送僧元暠南游》诗:“传镫已悟无为理,濡露犹怀罔极情。” 五代 李中 《贻毘陵正勤禅院奉长老》诗:“愿作传灯者,忘言学浄名。” 清 薛雪 《一瓢诗话》:“ 杜 诗云:‘毫发无遗恨,波澜独老成’,最为诗家传灯衣钵。
华镫 1.见"华灯"。
荷镫 荷镫 hé dèng 荷镫(荷镫) 荷花形的灯。旧俗中元节(农历七月十五日)将此灯浮于水上以祀鬼。 清 纳兰性德 《眼儿媚·中元夜有感》词:“西风不管,一池萍水,几点荷镫。”
香镫 香镫 【释义】 1、即长明灯。通常用琉璃缸盛香油燃点,设于佛像前或死者灵前。 2、燃香膏的照明灯。古代帝王舆驾仪卫导从之用。 3、闺中的灯。 亦作“香镫”。 1、即长明灯。通常用琉璃缸盛香油燃点,设于佛像前或死者灵前。 《南史·顾宪之传》:“临终,为制敕其子曰:‘不须常施灵筵,可止设香灯,使致哀者有凭耳。’” 前蜀 杜光庭 《黄齐为二亡男助黄箓斋词》:“伏思迁拔,唯仗焚修,舍其服用之资,助此香灯之会。” 清 昭梿 《啸亭杂
料丝镫 见"料丝灯"。
窍镫黄华弩 窍镫黄华弩 【释义】亦省作“ 窍镫弩 ”。一种有机括的大弓。 【出处】金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二:“弯一枝窍镫黄华弩,担柄簸箕来大开山板斧。”金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二:“法聪不合赶将去,飞虎扳番窍镫弩。”
鱼镫 见"鱼灯"。
割镫 唐冯贽《云仙杂记·截镫留鞭》:“姚崇牧荆州,受代日,阖境民泣,抚马首,截留鞭,以表瞻恋。”

含有镫的成语和解释

成语拼音/解释
执鞭随镫 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左右。
击鞭锤镫 谓驱马疾行。指急行军。
截镫留鞭 唐冯贽《云仙杂记·截镫留鞭》:“姚崇牧荆州,受代日,阖境民泣,抚马首截镫留鞭,以表瞻恋。”后用为对离职官吏表示挽留惜别的套语。亦省作“截镫”。
执鞭坠镫 亦作“执鞭随镫”。谓服侍别人乘骑,多表示倾心追随。

镫字的相关链接